南华县:“四个着力”赋能彝绣“四大价值”

日期:2024-01-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南华县委统战部点击:186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近年来,南华县深挖彝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融合价值,以“彝绣”为“媒”拓宽传播渠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走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之路。

从“深”处着力,挖掘南华彝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文化价值。将彝绣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特色产业来重点培育,依托东南大学投资建成至善彝绣馆,馆内的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彝绣特点、彝绣纹样配色、彝绣特色及针法让各族群众深入了解南华彝绣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制作工艺及艺术影响;收集展示南华彝绣老物件和老绣片、南华彝绣典型针法以及南华彝绣文创产品,让各族群众深刻了解彝族刺绣的发展脉络。积极推动彝绣产品进直播间、大型超市、高端酒店、高档餐厅、新华书店等,拓宽彝绣产品销售渠道,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营造南华多民族共居的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固定绣工2161人,涉及彝族、汉族、白族、回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7个民族,有“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60人,其中汉族占比达70%,各民族共绣共享,紧紧地抱在一起,“彝绣”变成了“民族刺绣”。各民族绣娘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亲如手足,全县各族群众通过彝绣非遗文化传承实现心理、文化互嵌,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新”处着力,发挥南华彝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经济价值。不断扶持推动彝绣龙头企业发展,先后成立民族刺绣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率先在全州筹建南华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云南工作站现场观测点,制定出台《南华县彝绣产业促进办法》,开展彝绣传统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知识产权保护、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为南华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美好的生活》系列绣品在中央民族文化宫展出,七彩彝绣工坊成为全国多个校训基地。七彩绣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国内市场,也走出国门,远销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让绣品走出“深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共赢。

从“实”处着力,提升南华彝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民生价值。在深挖彝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同时,重视挖掘彝绣的民生价值,在全县建立10个乡镇彝绣生产车间,组织开展彝绣从业人员培训231期15389人次,举办彝绣技能大赛、彝绣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搭建各民族交流互促平台,提升彝绣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带动10个乡镇60余个村2万余人以及残疾人197人从事彝绣加工,州县民宗部门先后扶持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助力彝绣产业发展,县委统战部积极开展彝绣非遗传承人信用体系评价,公安部门为彝绣产业发展撑起“安全伞”,做南华彝绣的最强后援团。2023年,彝绣产业销售收入达4693万元,固定绣工月工资收入每月达3800多元,真正实现“小产业”撬动“大民生”,南华彝绣的民生价值不断凸显。

从“广”处着力,彰显南华彝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融合价值。以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上海机场宣传周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南华彝绣产品展演展示,提升南华彝绣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东南大学专家团队资源,成立专家工作站,挖掘南华彝绣市场潜力,将绣、艺、礼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研创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彝绣伴手礼系列产品、具有收藏价值的商务馈赠、节庆纪念定制产品和婚服、面扇、首饰盒等婚庆系列产品,助力彝绣产业实现“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的转变。举办2023年海峡两岸高校彝绣艺术创意大赛,收到来自海峡两岸11所高校200余件作品,呈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智慧之花,凸显了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文化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才能。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举办电商直播带货,培养懂运营、会传播、能带货的乡村数字人才,带动更多农民参与本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为南华彝绣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 奏响彝绣与电商的交响曲,架起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