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日期:2023-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永仁县委统战部 罗德宝点击:594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评语:结合永仁县在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学术的视野就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资料详实,视野广阔,有一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对典型意义、具体实践、取得成效的研究有价值,有纵深感,说理透彻,对指导工作有借鉴作用。

(评审组成员:楚雄州社科联《楚雄社科论坛》编审  文有贤,楚雄州文联《金沙江文艺》编审  刘兴祥,楚雄师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单江秀,楚雄州委党校《彝州论坛》编辑  杨晓艳,楚雄州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  杨春华)

(此文获2022年度楚雄州统一战线“调研成果一等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永仁县,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永仁篇章,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永仁县作为研究样本的典型意义

永仁县作为典型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县,在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独特性,对其进行研究,以探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永仁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典型意义。

(一)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永仁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下辖7个乡镇(含1个傣族乡),常住人口为97985人,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3个民族,全县97%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4%,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2%,是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口最少,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

(二)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都是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大通道。永仁县位于云南四川两省的交界,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两大彝族聚集区的交汇点,且位于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北上与中原内地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古路西线以及越嶲古道的重要节点。到现代,永仁这一重要地理位置的意义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随着国家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G5京昆高速和永金高速即将在永仁对接,G108国道和G227国道在永仁会接,成昆铁路永仁动车站已建成投入使用,永仁成为北上成都、西安、北京,下连滇中、滇南、滇西进而进入南亚、东南亚等地的重要交汇点,成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北上进入中原腹地的交通交汇点。

(三)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各民族不断进行交融交流。永仁古称苴却,1924年设县,虽然设县时间交往,但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永仁就有人类居住,据对永仁县城旁的菜园子新石器遗址进行考古证实,早在4000年前的夏商时期就有人类在永仁生息繁衍。从历史管辖来看,永仁先秦时属古滇国,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起,属越雟郡蜻蛉县。在此以后,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变化,先后属于不同朝代不同的郡、县、府、道管辖,到道光三年(1823)设置苴却行检分治,民国二年(1913),改苴却巡检司为苴却行政委员,至民国十三年(1924),苴却行政区改置永仁县(1929年11月批准),取永仁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定名永仁县,有“永远施行仁义”之意。新中国成立之后,永仁县又经历过撤并、重设等过程以及两次大的区划调整。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各民族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汇活动,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断地交融交流中互相碰撞激荡、互相协调调整融合,进而在思想意识层面向着积极向上的方面稳固发展。

(四)文化多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永仁县是公认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从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灿烂的文化就开始在这一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距今4000多年前的菜园子新石器遗址绝对年代可追溯至夏商时期,从文化角度分析被认为是“本地原始居民的远古文化与西北地区氐羌先民古代文化结合的产物”“黄河中游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和部族,不断向西南迁徙,带来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产生了云南滇中地区新石器文化。”永仁文化的发展不仅与历史同步,更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相辉映,现今依然留存有多种文化样本,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的遗址“诸葛营城墙”,曾隶属于永仁县的金沙江上“拉鲊古渡口”、与延绵长达1000多年的土司制度中“伙头制”密切相关,集当地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梅葛传承、歌舞习俗、服饰文化、农耕文明于一体的“永仁直苴赛装节”。在文化教育方面,永仁还保存了兴建于公元1616年的“黉学庙”,成为了永仁县儒学兴起的先驱、教育的起点。在群众文化方面,除彝族“赛装节”外,还有着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荞年节”、傣族“泼水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文化传统。文化从来不是独立的,在一个地方产生如此众多的文化现象,必然与长久以来的各民族大融合密切相关内容,作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经济交往深层次交流交融呈共同化发展格局。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永仁就已经存在了农耕文明,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永仁的社会形态也逐渐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时代,并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思想意识、产业形态、经济机构都与其他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别无二致,仅仅在产业类型上具有本地的特点,在民族文化产业上彰显了独特性。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永仁县少数民族比例一直较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里,通过永仁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永仁县作为较为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在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战役中,永仁县虽然贫困人口达6265户22245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个贫困行政村全部出列,2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困扰永仁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顺利摘下了“贫困帽”,同步进入了小康社会。

二、永仁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作为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形成同心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永仁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过程中,永仁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以深入开展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具体实践。

(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县首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相关领导为副组长,55家县级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最高规格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县、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农户共同联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大攻势。实行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县级部门领导挂钩村民委员会(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责任制,凝聚全县力量实施“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生福祉、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干部教育培养、民族关系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示范、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十大”示范创建工程,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农村(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政法系统、进搬迁安置点及家庭、进医院、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进”活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全面覆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大格局,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建立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督促检查,对县级部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抓创建工作的绩效进行考核,有力推进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

(二)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突出把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具体凝华在永仁大地上,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县、乡镇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赛装文化、火把文化、泼水文化、农耕文化、村落文化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底蕴和内涵。以“赛装节”引领民族文化时尚、以“火把节”点亮彝族文化光芒,以“泼水节”孕育傣族文化瑰丽,擦亮“诸葛方山、直苴赛装、彝族刺绣、苴却古砚”四大民族文化旅游名片,打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暨中国·直苴彝族赛装节”“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云南文化形象品牌。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自豪感。

(四)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在师生中深入扎实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加强网络信息工程建设,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知识,着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民族矛盾纠纷“大调解”“大信访”专项行动,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增进各民族更加团结融合,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美丽永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开创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三、取得的成效

(一)强化爱国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把强化各族群众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家乡、守护好家园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引导各族群众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一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各中小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入脑入心。在全县4所中学、30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都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让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开展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把学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家国情怀作为县委、乡镇党委、县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作为县、乡镇党校、社会主义学校培训党员干部的政治课,作为农村党员和群众学习的必修课。三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教育,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和知识更加深入人心。自2018年以来,在县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乡镇和农村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知识宣讲2377场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3个,“中华民族一家亲”图书馆(室)66个,摄制和播出电视形象宣传专题片5部,以“小广场大喇叭”广播播出民族团结节目198组,开展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送戏下乡237场次,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

(二)建设共享中华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氛围更加浓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一是民族团结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建设了县委党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各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和莲池乡查利么村民族团结党员干部教育实训基地,以举办专题讲座、读书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和中国国情。二是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更加浓厚。以多种形式传播好永仁民族团结进步声音,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多次组织开展中央、省、州媒体“永仁行”采风活动,在国家级、省级、州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社、杂志社、画报社等媒体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在本县广播电视台、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快讯、期刊杂志、文化研究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栏目,创作和拍摄了《绣春》《方山谣》《赛装舞男》等一批反映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加强“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利用“三微一端”和手机APP等传播平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办理民族宗教工作事务,在“一部手机治理通”“一部手机办事通”系统实现民族宗教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各民族地区建设冷链物流项目共29个,建成农产品集配中心50个、孵化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38人。三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建设得到更好加强。持续开展“正月赛装节、四季赛装周、周末赛装会、天天赛装舞”系列民族文化活动,多次组织赛装展演团队进京展演,参加上海时装周和旅游交易会、厦门和昆明旅游交易会、深圳文化博览会,“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云南文化形象品牌得到广泛彰显,中和镇直苴彝族村成为“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开幕式的永久举办地。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大美永仁》摄影大赛3次、团结永仁知识竞赛11场次,整理《永仁打跳音乐12曲》,创作《永仁经典民族歌10首》《永仁民族民间音乐8曲》、各类民族民间文艺作品296个,永仁打跳音乐成为各族群众广场健身舞蹈的常用音乐,《丝路云裳》《家在阳光城》《赛装赛到北京去》等民族歌曲在全县广泛传唱,民间音乐《娶亲路上》、民族歌曲《赛装》代表楚雄州分别参加全省第八届、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均获银奖,并在全县广泛传奏。四是各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传承。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2项,向国家申报“直苴彝族赛装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直苴彝族赛装节、彝族刺绣、苴却砚制作技艺、彝族器乐、彝族羊皮褂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直苴彝族传统保护区、彝剧、双拐、穿花衣”等4个项目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72名热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分别被命名为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山诸葛营遗址、中和老街、回龙桥、磨盘地新石器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

(三)推进民族互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县委、县政府把民族地区万家忧乐放在心上,对各民族地区生存条件较差、生存环境恶劣的群众实施搬迁,全县互嵌式社会结构体制机制和措施不断强化,各民族易地搬迁后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9年,生存条件较差、生活环境恶劣的各民族地区群众搬迁到县城社区和永定、莲池、宜就、猛虎等乡(镇)居住达9975户35460人,搬迁户占全县农业户的40.81%,让城镇更好的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更好的融入城镇社区的互助关系得到较好建立。搬迁的各族群众积极与当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友好关系、团结共事创业、联合推动发展,通过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搬迁目标。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39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融入各族群众、最大限度招收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吸纳更多的专业合作社社员,帮扶各族搬迁群众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建立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双绑定”利益联结,实现农户在土地流转上获“租金”、参与芒果产业发展领“现金”、在扶贫车间就业得“薪金”,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与企业和合作社之间,和睦相处、互助共赢,昔日贫穷落后的许多民族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共同团结奋斗,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情高涨,民族团结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同心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更加强大。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任务,发扬“苦熬不如苦干”和“永远当仁不让”的永仁精神,以干为先,干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成了一件件促跨越惠民生的实事,全县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2016年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从28.7亿元增长到 55.01亿元,年均增长9.9%以上,全县经济总量迈上 50 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进位全省各县(市、区)前40位,全州10县市第二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6 年的26373元增长到2020年的38275 元,年均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 7575 元增长到2020年的11922元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全州增长水平。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量到质的提升,2017年全省重点功能区综合排名第四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先进县”。二是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产业不断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不断提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坚定,多年来,全县努力把“荒山荒滩”建设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扶持各民族地区群众发展高原特色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全县高原特色林果面积达53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经济林果面积达6亩),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特色产业、村有示范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良好局面,各民族地区核桃、板栗、芒果、樱桃等香飘四溢,肉牛、黑山羊、生猪等品质上乘,特色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鼓起了各族群众的钱袋子,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三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我们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基础大改善。近年来,全县高速公路、铁路、通用机场、网络信息、水利电力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建设了直苴水库、阿朵所水库、拉利么水库和农村“五小水利”工程2150件,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29万人,全县农业生产灌溉率达75%;建成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扩能技改工程、63个行政村公路硬化工程,行政村道路通行率和硬化率达100%,永仁步入“动车时代”;实施中缅天然气管道楚雄至攀枝花(永仁段)项目,提高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开发建设4座太阳能光伏电站和98个村级扶贫太阳能光伏电站,全县63个行政村 654 个自然村全部通10千伏动力电,各族群众均享受用电同网同价实惠;因地制宜实施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通过加强网络信息工程建设,全县实现行政村(社区)有线光网、无线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村村通、户户通。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不断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平均寿命达77.3岁,县中医院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永定、维的和中和3个乡(镇)卫生院被授予“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五是城乡人居环境改善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精品旅游县城和特色小镇、特色村寨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新型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平安县。获得“国家级卫生县城”称号,永定镇太平地村被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宜就镇外普拉村被列入“联合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示范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航空小镇、芒果小镇、赛装小镇和50个特色村寨进入建设规划,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族群众对城乡生态宜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决胜脱贫攻坚,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都过上了好日子。全县各族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更加坚定。全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脱贫攻坚目标,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双达标”。一是严格落实领导扶贫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县级部门联村包组、干部职工包户帮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责任制,派出185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784名干部职工分别与63个村民委员会、654个村民小组的6258户贫困户、22301名贫困群众结对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住房安全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消费扶贫等22项扶贫专项行动。二是依托各方力量扶贫。依托沪滇扶贫协作、招商银行定点帮扶、百企帮百村等,建设适宜群众就业、能带动群众致富的种植、养殖、彝族刺绣等产业“扶贫车间”14个,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46项。三是强化产业扶贫。坚持“产业+绿色”扶贫,着力打造“哲林芒果三产融合示范园”,开发种植芒果面积10万余亩,芒果产业成为“一县一业”带贫的主导产业;坚持“产业+消费”扶贫。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等电商平台,申报、认定扶贫产品目录18项,加大农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促成各民族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入上海、深圳、昆明等地市场;坚持“产业+光伏扶贫”。引进中国华电、中国风电、中国电力投资、熊猫绿色能源等集团公司,在3个乡镇建成总投资22亿元,总装机17.5万千瓦的4个地面光伏电站,在全县建成村级光伏电站98座,带动1768户贫困户5493贫困人口脱贫;坚持“产业+就业”扶贫。鼓励种植业、铸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更多招用各民族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2146人;坚持“产业+金融”扶贫。严格执行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确保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贷尽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达1.67亿元。至2018年底,全县各族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县49个民族贫困行政村减贫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64户2144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8%降至0.32%,如期实现整县脱贫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19年7月代表云南省接受了国家脱贫摘帽县抽查组的抽查,受到抽查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漏评、无错退”的高度评价,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六)常态推进创建,涌现了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2021年1月,永仁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截至目前,县内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永仁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创建省级示范乡镇3个、社区1个、企业1个、示范村27个;州级示范单位130个,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县级示范单位406个;共创建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547户。创建州级和谐寺观教堂6所。2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个单位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5个单位和9名个人分别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个人”称号。县委、县政府2016年召开第四次全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19个模范集体和40名模范个人;县委、县政府2022年召开第五次全县民族团结进步表扬大会,表扬了30个模范集体和48保模范个人。

(七)强化法治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民族矛盾纠纷“大调解”“大信访”专项行动,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进各民族更加团结融合。2015年以来,全县未发生较大涉及民族因素案(事)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全省测评中,多年连续保持全省前列;“七五”普法被表扬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永定镇太平地村民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初探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永仁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各项有力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创新突破,文化繁荣兴盛,民生福祉极大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民生短板持续补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团结和睦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严防民族分裂分子的渗透破坏、西方思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削弱,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能引发的极端狭隘民族意识增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端化片面化的不正确认识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事件问题等诸多需要战胜的挑战和问题。

(一)坚持强化底线思维,持续严防严打民族分裂分子的不法渗透和破坏。永仁县在严防和打击民族分裂分子方面,一定要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守牢云南北大门”理念,坚持依法打击,绝不容许分裂分子有任何活动空间,绝不发生极端民族分裂事件。必须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建立严防严打防控阵线,细致排查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面准确掌握风险源,落实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全县经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好局面。

(二)坚持强化思想教育,严防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文化渗透。永仁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也同样存在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的对象。我们必须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教育力度,采取不同形式、创新载体方式,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普通群众、宗教教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力宣传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惠民富民和民族政策,宣传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型事迹;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发现、树立、表彰、宣传典型,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感染群众,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共同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持强化社会基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永仁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区划、发展基础等多种原因,相对而言,基础设施落后,竞争能力不强,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协调各方关系、承受各种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压力呈现加大趋势,容易受国内外政治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抓住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民生事业,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当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聚焦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民族团结为宗旨着力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让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坚持强化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民族团结。树立法律信仰,按照法律办事。通过普法教育使各民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同时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义务。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培养民族干部的法治思维方式,提升其依法解决民族事务的各种能力。要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民族分裂分子和暴恐活动分子,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颠覆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

(五)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关键就在于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智慧结晶。我们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共同参与基层建设,以重大决策参与、社会治理参与、过程监督参与等方式,发挥他们在当地民族事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