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 ——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先进事迹

日期:2024-09-29来源:转载点击:46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当地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2014年,作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云南省刺绣大师的丁兰英夫妇靠着过硬的刺绣技艺,创办了七彩彝绣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南华县10个乡镇84个村(社区)653户农户从事彝绣产业发展。先后开发出6个系列260个种类800多款彝绣文创产品,建有1个加工厂和8个扶贫车间,带动2000多名绣娘增收致富。2023年成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实现销售收入2111.2万元。

用竹箩把“非遗”技艺背出大山。彝绣手艺在南华县绣娘口手相教中已流传千年,但长久以来都只是“指尖技艺”,而非“指尖经济”,多为自绣自用,精美的绣花衣、绣花鞋,大多“压”在箱底当嫁妆,很少出售。2012年,县里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丁兰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着几年来自绣珍藏的服饰、鞋子等绣品到县城摆摊销售。不到三天时间,三十多件绣品全部卖空,还有几位客人前来预订,夫妇俩萌发了进城创业的大胆设想。然而,单一的针法和花样很难打开销路,订单小、收入少,一度“蜗居”在出租屋里勉强维持。凭着对刺绣文化的自信,夫妇俩毫不气馁,背起竹箩,跋山涉水,到南华及周边县市的农村,走访民间绣娘,学习各地的绣花针法,收集祖传图样,开设了首家刺绣文化展厅,以“展”会“师”,取长补短,掌握了“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等72种绣花针法,收集了200多种“刺绣图样”。深圳某艺人慕名前来订制长裙,出价不低,但质量要求高、交货时间紧,6名绣娘围裙而绣,加班加点,按时交出了精美长裙,从此一“裙”走红,订单源源不断。

手把手传授带领绣娘增收致富。面对“农村妇女照顾老小难离家,文化不高学技难”问题,公司搭乘政府技能培训“专列”,备足练习必须的针线和布料,到群众家门口手把手传授绣技,动员参学妇女加入刺绣合作社,免费配送用料,群发订单图样,定时回收绣品,按时支付报酬。“不出村就能学绣花,不离家就能挣到钱”的培训和合作方式深受群众欢迎,一传十,十传百,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高涨,先后组织培训317期18568人次,培养出彝绣能手、刺绣合作社“骨干”会员2322人,其中45人培养成为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为发展刺绣产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公司以合作社为平台,在带农助残上主动作为,采取优先培训,优先派单等方式,吸纳579名脱贫户妇女、109名残疾妇女加入刺绣合作社,主动把临街铺面改造成方便出入的刺绣工坊,让残疾绣娘体面地上班绣花,挣钱养家。残疾人张某某家住边远山区,行动不便,得知她学习传承刺绣的愿望,公司安排专人送学上门,帮助她学会了四十多种绣花针法,成为了“美丽工坊”的“骨干”,荣获“云南省工艺大师”称号,年刺绣收入稳定保持在6万元以上,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第一批参加刺绣培训的脱贫户妇女李某某,跟着刺绣合作社不断学习提高绣技,成为了公司车间主任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贫困户”向“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公司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把绣娘组织起来,边创作,边组队参加省内外各类展演活动,积极开展交流宣传,努力扩大刺绣“朋友圈”。在东南大学的帮助下,2019年4月,公司首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古老的“乡村T台”走入镁光灯下,掀起了“最炫民族风”。2023年4月,公司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携带20多套刺绣服饰在潮品发布会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服装生产商,43家企业当场达成合作意向。东南大学在2023级录取通知书中加入刺绣卡套,广大新生收到了一份极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关切之心的精美“礼品”,情不自禁在自媒体上分享这份意想不到的“惊喜”,楚雄刺绣再度“火”热出圈。公司深切感受到了刺绣文化的认同感和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选送4 件绣品到故宫展出,推出“妈祖文化·楚雄彝绣联创”手绣花衣、绣花手包等文创绣品,到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福来云往—非遗联名”文化交流活动;在江苏南京市以“我把敦煌绣给你看”为主题,精心组织敦煌·彝绣联合展,千年敦煌与千年彝绣喜结良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突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在外文频道、老故事频道播出公司传承发展刺绣文化的鲜活事例,藏在山里的指尖技艺声名远扬。2023年9月,公司受邀参加米兰时装周,“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饰广受好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纷纷伸出“橄榄枝”,“品牌标志”手工绣订单大幅增加,公司产品和款式日益丰富,注册商标4件,获得专利4项,交往交流交融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大山里的“非遗”在传承发展中“活了起来”,满载“山里人”“中国梦”出山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