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研究

日期:2023-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元谋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点击:3187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评语:该文主题集中,观点正确,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论据充分,在“好、实”二字上下足了调研功夫,特别对下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思路、有举措,这为能够持续推进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审组成员:楚雄州社科联《楚雄社科论坛》编审文有贤、楚雄州文联《金沙江文艺》编审刘兴祥、楚雄师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单江秀、楚雄州委党校《彝州论坛》编辑杨晓艳、楚雄州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杨春华)

(此文获2022年度楚雄州统一战线“调研成果二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谋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把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牢记“国之大者”、检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奋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闯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元谋实际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得到创新发展。

一、基本县情

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东倚武定,南接禄丰,西邻大姚,北连四川会理,西南与牟定接壤,西北与永仁毗邻。全县国土面积2025平方公里,辖3镇7乡、10个社区67个行政村,594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傈僳、蒙古等33个民族,总人口20.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1.4%。元谋地处昆明—攀枝花经济圈的重要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经济日益互嵌,是全国仅有的露天冬早蔬菜种植区,迅速发展的绿色产业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共同富裕的持续保障,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融入国家绿色能源发展战略步伐日益加快,文旅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把手”推动,完善体制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示范县创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和干部职工学习内容,深化“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工程,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州委有安排、元谋见行动”。周密部署,明确工作路径。研究出台《元谋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工作重点、责任单位和保障措施,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选树典型,强化示范带动。坚持典型引路法,将创建与各行业领域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方案,成功打造一批具有元谋地域特点的示范单位,成功创建新华乡、环洲驿村等161个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不断推动创建向全民参与、全域覆盖方向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挖红军长征红色资源,讲好党史、军史里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长征过元谋,留下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和宝贵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元谋县建成红军长征纪念馆、元马镇大塘子村、平田乡帕地村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出《红军情》等一批长征主题的文艺作品、文旅产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丰富阵地载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域覆盖。打造“三中心三基地一廊”,夯实教育阵地,建设法治文化中心、党群教育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党建、法治教育等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提高宣传教育质量和常态化水平;建立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抓实党员干部教育这一关键少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长廊,丰富中小学课外教育阵地。构建多维一体的宣教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加快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进程。持续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胜地建设工程,元谋人世界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断推动“元谋人”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化科技素质。打造群众性好、交流面广的活动品牌,不断夯实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基础。抓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聚焦“普通话基本普及”目标,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县学校和学龄前儿童普通话达标率100%。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重点解决极少数民族村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问题,不断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命运相连。

(三)坚持共同繁荣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整合投入扶贫资金47亿元,1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元谋县委、江边乡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制定《元谋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全覆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网络,2022年1月一体通过了国家实地核查、资金绩效等考核评估,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力加快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制造、文化旅游绿色康养“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育种天堂”,努力把元谋建设成为“一枢纽两胜地两园两区”。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瓶颈。抢抓“五网”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铁路“补网提升”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健全创卫爱卫长效机制,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美丽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完善社保体系,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辍学、因困难上不起大学情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扛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持而不息打好蓝天白云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河(湖)长制、林长制、长江十年禁渔,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践行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绿色担当。

(四)坚持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聚焦新型城镇化和易地搬迁,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城乡生产生活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聚焦青少年交流培养,推动青少年与州内外、省内外同龄人的交往交流。整合元谋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土教育资源,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与上海市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等机构合作。聚焦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旅游产业,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春节、国庆、州庆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在各乡镇广泛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汇演、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文艺晚会等60余场次,持续弘扬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为各民族交流融合搭建平台。

(五)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好民族团结国家安全。

不断构建良好法治环境。把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范围。严格实行“一网两单”制度,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正确前行。不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实现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确保各民族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平等参与各项事务,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书记县长每月信访日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日、接访下访制度,落实信访维稳属地管理制度,通过畅通渠道引导各族群众正确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始终坚持“抓早抓小”的工作理念。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4+2”化解工作机制,坚持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四级组织2次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严守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扎实开展“大排查、大包保、大化解、大清结、大稳控、大稳定”专项行动;制定“防范打击邪教破坏和境外宗教势力渗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同步监测监管影响团结稳定和联动响应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反渗透、反破坏、反恐怖斗争,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

三、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实质理解把握不够精准,存在组织领导不够有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没有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磅礴力量来抓实创建工作。

(二)主题把握还不精准。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主题、主线把握不够准确,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宣传发动不够深入广泛,工作重点不突出,个别地方在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上政策把握出现偏差。

(三)工作结合还不紧密。在示范创建工作中思路不够宽广,创建工作同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本职工作结合不紧密,示范创建在促团结保稳定求发展上的效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个别地方还存在“两张皮”和“各吹各打”现象。

(四)平台载体还不丰富。创建过程还缺乏创新思维,没有充分利用抓各种平台载体来强化宣传,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氛围营造上有差绢距,工作推进不平衡,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

四、意见建议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做到“六个聚焦”,不断夯实基础,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聚焦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责任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全过程,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考核,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坚持党建引领。要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品牌、先锋村创建活动,统筹抓好农村党建“四级联创”、农村“领头雁”培养、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在夯实责任、宣传引导、治理管控上持续用力,创新开展“六项铸廉”工程,确保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双融合双推进双提升。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三个特别”要求,全面加强干力部队伍建设,壮大民族工作力量。三是坚持聚力同创。各级各部门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围绕创建任务,科学统筹谋划,及时解决人、财、物方面困难,压实责任、全员参与,严肃跟踪问效,有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分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聚袋共同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一是深化教育“铸同心”。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过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群众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和党校培训内容,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抓源头、抓根本、抓关键少数,扎实抓好学习宣传。二是贴近群众“聚民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原则,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专题培训、户外广告、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工作重点、经验成效、先进典型,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舆论氛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根植于心,干部群众对创建活动知晓面不断扩大。三是典型引路“守初心”。要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各族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要坚持把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共创共建共享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人心、扎实推进。

(三)聚焦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夯实发展基础。要以“十四五”为契机,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解决群众交通、就医、就学困难问题,把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到所有村(社区),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让各族群众在大生产、大流通、大循环市场体系中增进友谊、增加收入,用自己的双手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二是抓实特色产业。以“围绕增收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增收”为主要思路,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体现到共同增收致富上,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走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路子,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兴旺,不断增加群众收人,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三是聚力改善民生。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巩固脱贫成果同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统筹深度融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全过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人推迸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及创文、创卫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压态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和满意度明显增强,让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热情倍增。

(四)聚焦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深化文化认同。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使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交融互鉴与升华对中华文化认同,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作为重大系统工程来抓,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深化交流交融。要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内容,扎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建设共居共享共事共乐的嵌入式社区,大力开展交流、培养、融洽感情工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主题教育有机结合,以抓培训、抓宣传、抓典型、抓载体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多样化的联谊活动,促进党群和谐、政群和谐、干群和谐、社会和谐。

(五)聚袋共同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融。一是创新推进“十进”活动。按照“全面深入持久”要求,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圈的布局,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活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创文、创卫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形成全社会参与、全覆盖推动、全方位深化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丰富“党建+”“产业+”品牌内涵,将民族政策法规学习纳入党委(党组)、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和各类教育培训中,深入开展集中学习、座谈交流、知识竞赛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民族政策法规水平和抓创建工作的能力。要围绕打造“爱国教育+”品牌、“和谐企业+”品牌、“美丽乡村+”品牌,坚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民族团结互助互惠教育纳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培树一批美丽村庄,推进现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践行初心使命。要结合“四万三进”活动,深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树牢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主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拓宽示范创建平台,引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觉恩、所党话、限党走,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六)聚焦共同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一是扎实推进平安建设。要认真贯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着力深化平安建设,健全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保障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把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融入村(社区)日常工作中,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层级信息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切实把各种矛盾和隐患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持续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三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宗教工作重点单位和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制度,认真履行党管宗教工作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落实宗教工作“一网两单”制度,扎实推进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彻底整改各级党委宗教督查反馈问题,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深入开展“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