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统战这十年】武定县委统战部‘十年磨一剑’助力民族宗教地区脱贫攻坚

日期:2022-09-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定县委统战部点击:5164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一辈子就挂一个村,武定县委统战部挂点少数民族贫困村近40年不离不弃的坚守,武定县万德镇宜安拉村委会是武定县委统战部“挂包帮”的对象,统战部门与该村委会有39年的交情了,相互间有一种割不断的情缘。全村委会共有9个村民小组245户896人,居住着汉族、傈僳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多种民族,傈僳族人口占43%,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全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54.1%,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帮扶攻坚“挂包帮”单位的武定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活动中,从资金帮扶到调配强有力的工作队员驻村帮扶,从帮扶村集体经济建设到“一对一”的结对农户帮扶,通过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安全住房、人口素质技能提高、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共同发力,宜安拉村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宜安拉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大步踏上小康之路。

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大变样。打通致富道路。昔日宜安拉村委会9个自然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村与村之间来往的路都是泥巴路,通往大山外面的也仅仅是一条羊肠小道,群众进村出村都靠人背马驮,很多土特产很难及时送到山外市场变成钱,很多土特产仅仅处在自产自销状态,要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得先修路,于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造提升村间道路硬化工作,路子通了,票子也就来了。2013年,政府修通了行政村道路硬化,且危险路段均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及危险警示标志。2016年投入扶贫资金434.76万元、2017年投入“直过民族”项目资金300万元,完成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30万元、财政“一事一议”建设投入60万元,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农用车可开到家门口。曾经“雨季出门一身泥、下地生产靠人背马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通村路、联户路纵横交错,群众出行方便、干净,田间忙活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提升饮用水安全。有水就有产业发展。水保障了,脱贫也就有望了。2014年实施农村自来水饮水项目投资72万元,2019年实施136万元宜安拉集中供水示范工程,完成9个村民组自来水供水全覆盖,实现农户安全饮水有保障,2021年实施了投资50万元的白坟村建盖蓄水池、饮水提升工程。2018年投资10万元对小石桥水库作防渗漏处理,投资22万元架设4.3公里生产用水输水管道,投资17.6万元修建三面光灌溉沟渠2.5公里,为规模化种植提供用水保障。 

精准施策,产业发展大变样。宜安拉成立烤烟合作社和万德老土种养殖合作社两个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大唐生猪养殖基地和冷库仓储物流基地。重点发展生猪养殖、烟叶种植,林果经济。巩固传统产业。宜安拉村属于高寒地区,地多面广,烤烟生产是群众经济收入的支柱。近年来,通过成立烤烟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时常对烤烟种植技术进行技能培训,群众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全村烟叶种植1500亩,涉及烟农165户,其中88户贫困户种植烤烟,实现产值547.5万元。烟农户均增收3.3万元,人均增收8295元。此外,151户种植核桃734亩、176户种植花椒1428亩。培植新产业。产业发展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引进新型产业,多类型发展。以建设好600立方米冷藏保鲜库为基础,发展青蚕豆、青豌豆等晚秋作物、种桑养蚕等新兴产业。扶持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产业,贫困户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全村有养猪大户4户,带动周边25户发展生猪养殖,50户贫困户贷款小额信贷发展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加快实现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以成立的“万德镇老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1400多万元年出栏8000头的宜安拉大唐集团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建设,推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加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切实实现稳定收入,靠山吃山,走种养殖并重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养殖小区采用“企业帮扶+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每年能够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80多万元的收入,切实稳定了收入。实施投资65万元年收益10万元的光伏发电1个。

群策群力,村容村貌大变样。住房安全有保障。2016年实施坝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15户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一栋栋漂亮的洋房,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群众搬新家,心里暖烘烘的,感叹党的政策好。通水泥路,住洋房,那是傈僳家几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就像做梦一样,美梦成真了。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实施插花性建房30户,县城购房12户,农村危房改造150户。通过新建或修缮加固住房,全村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十多公里的水泥路像一条玉带迎山而下伸到村口;新建的办公楼拔地而起,楼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整齐的散落云山雾海间,构成一幅人间仙境的画卷”。投资200多万元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全村群众提供文化活动、信息咨询、公共服务等;建盖标准化卫生室,为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完成了农用动力电网改造,实施亮化工程,9个村民小组均配置太阳能路灯;修建了9个垃圾池,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点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工程建设,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提升。

凝聚共识,精神面貌大变样。一个时代的图景,人心是最美的底色;一个民族的复兴,精神是重要的力量。要想改变群众思想观念,首先要从教育着手。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落后,没有教育意识,上世纪80、90年代村子里读书的孩子依然寥寥无几。随着社会发展,帮扶干部对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宜安拉村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子女入学。曾经,旧址上的老村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村,全村50岁以上的群众基本不识字,甚至很大一部分人不会说汉语。如今,全村在外工作的有8人,就读大学的有12人。全村有农村劳动力571人,外出务工203人,近年来共开展各类种养殖技术培训40期,参加培训群众2400余人次。通过培训,群众劳动技能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了21名少数民族党员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脱贫致富的大潮中,群众的思想文化观念、教育意识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